close

﹝轉載﹞會戰中的戰略

http://www.warstudy.com/theory/modern/strategy_entrance/index.xml


戰略序論﹝Andre Beaufre著 ﹞
/ 第二章 傳統軍事戰略 / 第二節 會戰中的戰略

「……從嚴格的意義上說,一項軍事上的勝利就是一次勝利會戰的結果。

會戰有多種不同的類型,但是會戰的結構可以簡化為一個相當簡單的公式。陸上會戰的主要特徵就是兩道由戰鬥人員組成的人牆彼此對立地排列著。

產生這種橫線隊形是由於每個人都需要在他的側面和後方獲得其鄰人的掩護。每個人都應掩護他人,同時也應受他人掩護,所以必然的結果是形成這樣的橫列,其隊 形的密集程度和縱深的大小根據當時的戰術決定。不過,當你達到橫列的端點時,那裏就不再有側面保護。所以在整個部署上,側翼明顯是最易於遭受損害的部分。正由於側翼的易損性,人們企圖用迂回和包圍對方側翼的手段尋求勝利,並試圖使自己的戰鬥正面比敵人的長。但是,除非雙方兵員的數量相差懸殊,延長正面不得不使戰線上的某一點變弱;這就引起了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從弱點突破敵線,人工造成敵方新的側翼,這個側翼當然也是易遭損害的。所以會戰的目的就變為以破壞敵方戰鬥人員構成的人牆的完整為手段瓦解敵方的組織;而實現瓦解的方法或者是包圍其側翼,或者是突破其戰線。

 一旦敵方戰線被突破,其防禦便瓦解。危險威脅著每個兵員,產生了一種心理上的震動,結果維持其團結的精神紐帶鬆弛了。這樣一支被瓦解的軍隊就變成烏合之眾。在古代,這種烏合之眾很容易為勝利者所殲滅。結果在這一場大屠殺中,敗者屍橫遍野,而勝者的損失極為輕微。在現代,這種肉搏式的戰鬥已經很少,突破防禦後,往往一方潰敗逃走,另一方乘勝追擊,其目的是防止敵軍重新組成一個緊密結合的實體。

迂回側翼的行動比在戰線中的行動要求更大的機動能力。因此,側翼部分通常都是用騎兵組成,近時又改用摩托化和裝甲化的部隊。一方要想執行一個突破的行動, 則必須有遠比敵方優越的攻勢能力;要獲得這種能力,必須使突擊部隊(例如重騎兵、戰象、坦克等)與支援火力(例如箭矢、石弩、步兵及炮兵的支援火力等)巧妙地結合。一方在總體上必須有足夠的機動性,才能迅速突破對方的正面。

 在這兩種攻擊方法之間應如何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形以及雙方兵力的相對大小,但也受制于一方的攻擊技術較之敵方的防禦技術的有效程度——而防禦能力卻在不斷的增長之中。最初,防禦的基礎是戰線中每人使用其武器的技巧,儘管他也許會受到一個防護物的保護,有時還受到一些障礙物如壕溝或柵欄等的保護。 不久防禦者開始使用各種不同的投射武器,從弓矢到槍炮。攻擊者被迫採取適當的戰術來對付,即使用更強大的火力來壓制敵方的火力(換句話說,就是使其效力減少到可以忍受的程度),甚或在準備突破的點上,將敵方的人牆摧毀。隨著兵器的發展,在某些時期防禦占上風,在另一些時期進攻佔上風;這就使戰爭的方法發生 很多的變化。

 一個會戰的設計當然並不如此簡單;作為包圍或突破行動的準備,還會採取佯攻和擾亂行動。這些行動的主要目的是牽制敵軍的兵力,使他們害怕、疲倦和受損失 以動搖其軍心,然後再集中力量打擊側翼或中央的決定的點。不過,敵人通常也都有預備隊,以抵擋我方的決定性打擊。所以在準備階段中,必須使敵人消耗其預備隊。其辦法或者是通過佯攻,將它引誘到錯誤的方向上,或者使敵人將實力消耗在局部性的行動中。所以,一次會戰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時間或長或短的準備階段, 一是決定性階段。

所以從本質上說,會戰的戰略是簡單的。其所以會變得複雜起來,是因為其工具是人而不是機器,儘管有時人也許是為機器服務的。一支軍隊就是一群有組織的人, 而維繫其內在團結的因素是紀律和相互信任。所以與一切以物質因素為基礎的計畫不同,會戰的藝術更多地強調維持和加強我方部隊的心理團結,同時破壞敵人的心 理團結。總而言之,心理因素十分重要。它是各種不同的技術和計謀的基礎,例如,出戰前以染料塗身、戰鬥呐喊、或者佯攻和奇襲時使斯托卡俯衝轟炸機投下嘯聲 炸彈,其設計都以產生拿破崙所說的“高潮”為目的,所謂“高潮”就是敵人的崩潰。要產生這種“高潮”,在戰略上並無規則可循。其目標有時為敵方行列中的士兵;有時也可能是敵方的指揮官,為的是摧毀他對自己的部署所具有的信心。

所以,運用優越的戰略,從而僅僅採取軍事手段,有時即可決定勝負,而不必經過一場嚴格意義的大會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修女 的頭像
    小修女

    神聖玫瑰修會

    小修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